高中拿到校长直荐名额,还仿佛在昨天,一转眼已经到了毕业时间。回顾这四年大学生活,至少没有让自己遗憾,从自身到班级“小家”,再到学校、社会这种“大家”,都尽自己的一份力去营造理想的状态。在我看来,能够用自己不懈努力,给这个社会带来一丝改变,就已经算是成功。
还记得刚来同济的时候,无丝毫美术基础,不管是钢笔画、素描还是水粉水彩, 对我来说都是如此困难。从艺术造型课一开始,不管怎么画怎么努力,自己看了都还是丑。到后来成功收获老师的肯定,实现到优的跨越,是我不停的请教身边的同学、不懈的坚持,这个过程让我收获许多。
走到现在,也得到不少肯定。两次获国家奖学金、同济大学一等奖学金、明远旅行奖学金、骏地旅行奖学金,多次获得同济大学“优秀学生”、“优秀学生干部标兵”等荣誉称号。
在专业设计课方面,有幸入选学院首届平行实验班与参数化设计实验班,课程作业评为优秀作业,参与了学院“大场地 小建筑”展览以及 “从图解到建造”动漫博物馆设计展览;城市综合体设计作业也被选中,代表同济大学参加2016 年全国高校建筑设计教案评选,评为“优秀作业”; 虹口港城市设计则获得年级老师的一致好评,获得第一名。这些肯定,让我更加相信自己,坚定了前行的脚步。
除了校内的活动,外面的世界一样精彩,我也想出去看看。于是经过学校港澳台办选拔,赴香港理工大学,参加两岸四地竞赛交流活动;自行计划行程与任务, 申报“明远旅行奖学金”,赴重庆实地调研; 还通过骏地建筑设计集团的筛选,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,赴美国进行为期两周的建筑实地考察。
同时,为了更好的将校园中的学习与未来工作中的需求紧密联系,曾在中联筑境设计院(程泰宁事务所)、同济原作工作室、创盟国际建筑设计公司实习,且在共青团同济大学委员会和校友会的牵线下, 与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导师、同济大学优秀校友成功配对,零距离走近建筑公司。
如果要说大学最值得骄傲的事情,那肯定是集体建设。身为班长,我一直希望把四班建设成一个不一样的集体,有温度、有关怀。
学习上,同学们总能互相帮助,不让每一个人掉队。我们有着年级最低的挂科率;从成绩上来看,某次学年绩点排名, 前7 名有6 位在四班;年级5 个班共23 个保送研究生名额,我们班就占据9 名。当优秀逐渐成为一个集体的习惯,成为集体和每一位成员的共同追求,必然会带动着每一位成员在学习中愈发精进,让每一位成员从集体中受益。
生活上,为培养集体成员的主人翁意识,也保证信息传达的覆盖面,我们班信息传达不再是班委的上传下达,而是被分给每一位成员来完成。设立“飞信小贴士” 活动,每天由一位同学负责收集这一天的信息和课程中的通知,以及建筑上的相关新闻和知识,通过飞信发送给其他成员。此举不仅仅督促同学们关注课程学习和学院工作动态,也让关注专业成为每一天的习惯,并培养每一位成员的集体观念,为塑造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起到了极大作用。
慢慢的,一种良性竞争和团结协作的氛围逐渐在四班形成。好学和勤奋体现在每一晚灯火通明的专教,我们可以很骄傲地说,在所有专教中,建四永远是人数最多,熄灯最晚的。同学们聚集在一起做设计、交流、学习,让专教成为了灵感迸发的摇篮。诸如此类的活动还有很多,班级经常组织聚餐、轰趴、滑冰、徒步等活动,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。最终,我们获得了“优良学风班”、“先进集体”、“五星魅力团支部”等荣誉称号,我也被授予同济大学首届“同济好班长”称号。
除了班级,我也曾在共青团同济大学委员会任职。身为“百名优秀大学生培养工程”与“优秀团员团干部培训学校” 的负责人,校团委组织部的副部长,沟通校友会和参与培养工程的同济优秀学子, 搭建“导师-学员”平台,组织各类校内外交流活动。比如,优秀校友见面会,进企业参观(百度上海分公司,欧莱雅,华为, 微软等)以及同济人“1 + 1”系列比赛等。是在大活的日日夜夜,才造就了这些活动的圆满成功,在如此多的工作中,协调好学生工作、专业学习、个人生活多方面, 统筹安排,我一直在挑战自己。
我们多次深入工人新村进行访谈调研,自大一“上海里弄石库门调研”作业之后,就深深认识到作为未来建筑师身上肩负的责任,因而在作业结束之后,脚步仍未停下。
大学三年,从暑期实践到国创项目, 我和组员们都在关注老龄化背景下的老社区居民生活,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“老龄化趋势下旧社区改造重思考与城市记忆保留”。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上海的各个工人新村和里弄,去发现掩藏着车水马龙的繁忙都市后的巨大问题,去记录上海繁荣景象背后的历史,尽自己一份力,努力留住城市记忆。
自身努力,还能够带领集体进步,同时拥有一份情怀,不断磨炼自己,身为当代大学生,需要做到这些。这也正是我大学四年不懈努力的方向。路是自己走出来的,只要努力,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。